聚力融合傳播?展現鄉村新貌—融媒體行動“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掀起高潮
2023年04月19日 10:13不負好春光,奮進正當時。總臺融媒體行動“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自啟動以來,融媒體新聞中心、廣播傳媒、中心站管理部等部門積極落實報道方案,深入基層精心采訪,聚焦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分報道最美農村、最美農人的生動實踐,全力展示江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豐碩成果,推出形式多樣作品,在總臺多平臺、多欄目播出。其中,《亞夫團隊工作室:要把成績寫在大地上》被江蘇省委網信辦全省推送,并迅速掀起融媒體行動的宣傳高潮。
放歌鄉村振興 唱響最美旋律
圍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報道組分赴全省各地鄉村,以“笑臉”為核心,用小切口呈現大圖景,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題,用接地氣的報道反映江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經驗,匯聚起團結奮斗、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責任擔當的磅礴力量。
走在魚米之鄉、富饒之地常州,記者用腳步感受鄉村振興的“三種模樣”:抓好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讓金壇區薛埠鎮上阮村海棠樹承包戶喜迎豐收;從“賣石頭”到“賣梨子”再到“賣生態”,天寧區鄭陸鎮查家村通過生態修復實現轉型發展,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致富增收;將產業規劃與歷史人文景點有機結合,新北區孟河鎮南蘭陵村這個傳統村落煥發美麗新生,讓外地游客流連忘返……
強化溝通合作 奏好聯動“協奏曲”
為了實現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總臺電視、廣播、新媒體等部門精銳盡出,每個報道組在籌備成立時都從各部門挑選精兵強將,強化協調分工、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努力讓每一篇報道更加鮮活、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從3月初開始,融媒體新聞一部多路記者分赴我省蘇南蘇中蘇北,用鏡頭和紙筆記錄了一張張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和他的團隊奮戰在鎮江句容的草莓大棚里,通過推廣先進的高架草莓技術,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就業創業,在春天的田野上以奮斗播種著希望;泰州祁巷村“八大碗”的掌勺大廚丁建兵,通過將“八大碗”這一鄉土文化美食品牌打造成當地鮮明的文化印記,帶動了一批農旅項目發展壯大,為當地群眾開辟了致富增收新渠道;宿遷句容的冰草女孩丁蓉蓉從一個職校生“煉成”冰草女王,借力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2022年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帶動當地120多人就業。
中心站管理部積極幫助選擇采訪點位、做好踩點工作,并聯絡地方宣傳部門提供有益信息和采訪便利。在蘇州、無錫采訪期間,報道組深入到山泉村、馮夢龍村等地田間地頭、村前屋后,邊走邊看,邊聽邊問,首先在行進式報道中通過記者連線、編發微博、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動態講述記者所見的新面貌、新產業、新工作、新笑臉,所聞的最美新農人奮斗故事,所感受到的鄉村振興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收獲感和幸福感。在現場采訪結束后,報道組又仔細梳理采訪素材,提煉主題內容,撰寫綜述報道,剪輯制作Vlog手記與主題短視頻《“藍莓哥”的鄉村致富經》《從農業小白到職業“新農人”》等,讓整個系列報道有層次、有亮點、有深度。
融合傳播更深入 鄉村報道更出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此次融媒體行動,報道組在前期策劃時就充分發揮總臺全媒體矩陣優勢,量身安排了各具特色的融媒體報道產品:廣播節目注重“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在每天早高峰、白天資訊節目中滾動連線記者講述采訪故事;電視報道用心用情講好人物故事;新媒體矩陣各自發揮平臺特色進行分發轉載,我蘇開設專欄,點擊閱讀量500萬+;微博話題#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閱讀量累計已超百萬;聯合中心站、縣融等部門打造的“節氣海報”持續更新,廣受好評;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局、眾多地方媒體、省市縣鄉單位積極轉發轉載。
報道組在每個市分別進行了一場新聞性、貼近性強的視頻直播,如在常州天寧區查家村,主持人帶領觀眾探訪了近期春季賞花客流火爆背后,當地是如何從“山窩窩”變成“最江南”。目前報道組已完成3場直播,單場觀看均超10萬人次。
接下來,本次融媒體行動還將繼續奔赴全省各地,充分報道江蘇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創新做法和亮點成效,進一步聚焦文旅復蘇背景下的鄉村主題游、特色游等主題,感受各地干部群眾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火熱實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